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 Wolf,1929 -2011),德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的创作手法而著称。 在其创作生涯中,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德国文学奖项,并多次提名诺 贝尔 文 学奖。 小说《核 事 故》 (St?rfall -Nachrichten eines Tages)成书于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发生后的短短数月之内,描述的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不久后极平常的一天,没有完整的内容和情节,全文由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这一天的经历和思考串联起来。 日记式的叙述风格,“形似内心独白,实为作家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1]这一天,叙述者和往常一样忙于各种生活琐事,而她的物理学家弟弟正接受一场脑瘤切除手术,同时上周末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的消息也传到了这个位于德国北部梅克伦堡州的村庄。 家庭事件和社会事件的偶然重合使原本生活于和平气氛中的她焦虑又震惊,一方面担心弟弟的手术结果,另一方面又迫使自己思考人类面临的危险和未来。 通过叙述者对这两件在空间上毫无关联的事件的思考,小说探讨了科学对人类的影响这一主题:科学能否为人类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科学之于人类,究竟是威胁还是援助,是诅咒还是祝福? 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因素,历来为生态批评领域所关注。 本文将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核事故》进行解读,挖掘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一、生态批评概述
生态批评研究的是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的产生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为背景,最早可追溯到18、19 世纪之交的西方浪漫主义学派对现代科技的第一次绿色批判;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西方文化界掀起了对科技的批判浪潮;20 世纪以来,疯狂的科学暴力更是给自然和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正是在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威逼下,伴随着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绿色生态思潮的不断向前推进,20世纪70 年代,生态批评理论在西方应运而生,并在90 年代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生态批评理论认为,导致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的现代西方科学技术。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以人的利益为主体,将自然视为他者进行统治和掠夺,而科学技术为这一过程提供了理想的工具。 同时,科学技术的无度发展与滥用还引发了严重的人文和社会危机,导致了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全面异化,从而使世界整体败落。 因此,生态批评希望通过提高人的生态意识、培养人的生态情感、唤醒沉睡的人类良知等手段,达到绿化、重构人类文化的目的,从而使人类走出日益严峻的环境困局。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生态批评将现代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批判对象,但是它并非一味拒斥技术,而是倡导技术与智慧的结合,避免对技术的误用和滥用。[2]
二、小说《核事故》中的生态思想
(一)对技术滥用的批判
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故发生之后,克里斯塔·沃尔夫并未着浓重笔墨描写核反应堆周边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的生存状况。 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脑海中经常不经意地闪现各种与自然主题相关的传统诗歌、民歌片段。 正是通过这种互文性,叙述者怀念那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年代,通过反讽的手段来映射当前遭受核污染的自然环境,或者引发人们对过去核试验严重后果的回忆。
当叙述者在花园劳作时,她无意中发现一片四叶草,这样的惊喜令她立刻想到歌德著名诗作《五月之歌》的开篇之句:“自然多明媚,向我照耀!(Wie herrlich leuchtet mir die Natur!)”[3]当她仰望蓝天时,映入脑海的是布莱希特《海盗之歌》中的诗句:“噢,天空! 闪闪发光的蔚蓝! (O Himmel,strahlender Azur!)”[3]在 德 语 中, “leuchten” 和“strahlen”这两个单词都有“照耀”“照射”之意。在核爆炸事故刚发生不久、大气中的核辐射物质不断从基辅上空向西扩散的背景下,这两句本是诗人热情歌颂大自然的优美诗句此时变成了一种双关语,蒙上了讽刺的色彩。 另外,“云”的意象作为自然的象征也多次在小说中出现。 例如小说引用了布莱希特《回忆玛丽·安》中的五行诗句:“有一朵云,我的双眼久久凝望它/它很白,很高,离我们很远/然后我抬起头,发现它不见了”,[3-4]“然而那朵云只出现了几分钟/当我抬头, 它已不知去向”。[3-4]这是一首回忆爱人的诗歌,消失的白云象征在诗人脑海中逐渐消逝的爱人的脸庞。 在诗人写作的那个年代,白云还是“由纯净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3]所以在叙述者眼中它象征着未被污染的纯净的大自然。 然而,它就如诗人往日的恋人一般,当抬头再去看时,早已消失不见。 核爆炸事故之后的云朵已不再纯洁,它只会引起人们关于大量有毒辐射物质聚集的联想,此时任是哪位诗人也失去了再去歌颂它的勇气。
文章来源:《舰船科学技术》 网址: http://www.jckxjszz.cn/qikandaodu/2020/1214/773.html
上一篇:马克思“物”理论视域下的科技与文艺
下一篇: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如何塑造未来
舰船科学技术投稿 | 舰船科学技术编辑部| 舰船科学技术版面费 | 舰船科学技术论文发表 | 舰船科学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舰船科学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