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语
当代中国通俗文学正以新的形式展示着新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阅读热点。面临难以计数的通俗文学作品和如此红火的阅读市场,人们必然会思考:通俗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价值,通俗文学作品究竟有没有经典。因此,通俗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指引、经典化的辨析与评价,就成为文学评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期推出的五篇文章涉及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公安法制小说、武侠小说四种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类型,评析了五位作家的五篇作品,其目的就是想在浩如烟海的通俗文学作品中为通俗文学的经典化披沙沥金、寻径问路。
青年人是当代通俗文学的主要作者和读者。年轻学人评析这些通俗文学作品有着特有的感悟和特有的褒贬,既能与作家作品相连接,又能与读者阅读相沟通。他们的文章散发着特有的青春气息,有着强有力的生命脉动,虽然其观点并不一定成熟,但肯定值得一读。
“殉道者”这一形象类别自古至今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无论是主流文学,还是通俗文学中都占有一定比例,这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殉道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刘慈欣却以他特有的科幻思维点染这类形象,用他特有的科幻笔法勾勒生存与求知的两难选择。
《朝闻道》中充满了哲学意味和宗教意蕴,对于宇宙最深处真理的探寻,对于人类求知精神的礼赞,这些内涵丰富意味深长的内容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外壳之下,进行思维的碰撞与纠葛。
刘慈欣总是将人物放置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下,在刀尖上舞蹈,他习惯于构建一个“末日灾难”的宏大图景,在非此即彼、你死我亡的选项中进行抉择,利用数目繁多的科学元素和细致的技术构造一个“最糟的宇宙”,以此来衬托一个“最好的地球”。这是主流文学无法做到的,在严酷的环境中凸显人性,这种环境不是二维的,是三维甚至是四维的,环境越是宏大越是残酷越能彰显真理的可贵。在《朝闻道》中刘慈欣创设了严酷的“知识密封准则”,排险者不能向人类传授超出地球现有文明水平的知识,要想获取真理,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面对真理,他们变身为狂热的宗教徒,在“朝圣”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在化为灰烬的那一瞬间,在宇宙光点的明灭间得到了救赎。他们本可以享受充裕的物质、温暖的家庭,但他们却主动放弃了。虔诚的宗教徒在进行一场神圣的宗教仪式,为了得到“尘世之外的一瞥”,一批一批的知识精英在祭坛上接受真理的洗礼,在自己构建的科学世界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后在短短十分钟后归于毁灭化为灰烬,无生的喜悦,无死的恐惧,在这里,科学技术的力量不再是生活的重心,而是一种精神力量,凌驾于生死悲欢上的信仰,既悲且壮。这种悲壮的美就像黑夜中开出的美丽花朵,当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容易跨越,当虚拟成为日常,光年尺度下的宇宙审美,宏观叙事中的种族命运,广阔宇宙中的人类个体,让人相信生命的本无异议,存在即是合理的。还有在《三体》的第三部《黑暗森林》中,刘慈欣创设的末日灾难场景下的“黑暗森林法则”,云天明面对宇宙灾难来临之际,主动牺牲自己,冷冻自己的大脑送往三体文明内部监视对方。
同时刘慈欣的科幻想象是独特的、气势恢弘的,利用科学跨越时间空间,寻求的是一种“宏细节”,在这一点上他很好地继承了西方科幻“黄金时代”的特点,尤其是对阿瑟·克拉克《太空漫游》系列、《拉玛相会》等作品的学习。在《朝闻道》中他可以轻摇笔端就将纵横十亿年和百亿年的空间所囊括的世界与历史瞬间变为宇宙中一粒渺小的尘埃,原始人所看到的一粒尘埃在现代人看来其实是一颗宝石,借排险者之口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渺小。另外在《朝闻道》的开篇,主人公丁仪及同事所设计建造加速管道的消失,排险者的降临,原因就是加速器的存在会导致宇宙衰变,这是刘慈欣科幻的一个重要理念,他对待科技发展的态度是谨慎的,认为人类的进步不单单等于科技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人类自身的进步、人文关怀与精神的进步,在于人自己的选择,人类选择探索,但探索的结果却并不重要,因为人类文明、地球文明在浩瀚的宇宙中渺小得可怜,甚至人类文明的发展也许会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因为科学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是什么呢?是无穷无尽的欲望,无论这种欲望是什么,是人类的私欲,或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征服欲,就像丁仪梦中出现的景象:自我量子化,他可以在宇宙中任意跳跃,任自我在宇宙中驰骋,在茫茫星海中放飞自我,“有一种帝王般的快感”。整个宇宙都在刘慈欣笔下,肆意穿梭。刘慈欣以科技写无限的想象,以想象论证科技的无限,其实跟古时候的舍生取义并无很大不同,但是借助科学技术这种媒介,使人世间常见的平凡的爱情、生死、仇恨在跨越四个维度后不再渺小、不再平凡,将细微之处写到极致,这时候科技是一把尺子,也是一个放大镜,丈量人性的善恶,用科学的经天纬地,将微小处细节化、具象化、超现实化。因为只有宇宙天地无限广阔,才能体现出人类的渺小、孤独,将细枝末节放大到足以扭转局势的决定力量,寄予着对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期待和隐忧。
文章来源:《舰船科学技术》 网址: http://www.jckxjszz.cn/qikandaodu/2021/0309/999.html
舰船科学技术投稿 | 舰船科学技术编辑部| 舰船科学技术版面费 | 舰船科学技术论文发表 | 舰船科学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舰船科学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