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如今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 华诞。建国之初刚满10 岁的孩童开始沐浴在灿烂的新中国红旗下成长。在新中国人才培养政策的滋润下,在老一辈导师、师长和领导的教育培养下,已经从年轻小伙成长为催化化工的有用人才。应该说只有共产党才能使农村娃完成初中高中课程进入大学学习化工;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才有机会参加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生第一次公开招考,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名研究生,然后在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从事催化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工作。
作者成长为小有名气的催化化工工作者的过程是不断做催化梦和圆梦的过程。梦不断地做,不断地圆或者破。梦是理想、是目标、是追求、是向往,圆梦是努力、是奋斗、是拼搏、是实现。
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化工学报》编辑部邀请我为《化工学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专刊撰写回顾文章。作为一个80岁的老人和《化工学报》30多年的老编委有义务和责任接受邀请,回忆和讲述“成长在红旗下,圆梦在改革开放中”不仅是一件乐事更是责任和义务。
一、红旗下成长
新中国成立的1949 年,作者正在偏远山区小县读初小。应该说解放才使得作者顺利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高中时的梦想是读工程物理专业。1958年毕业时,我国处于特殊的时期,虽然高考成绩很好,但却被录取到完全没有想到的一所新的浙江化工专科学校,读起化工专业。
在该学校只念了一年书,学校让留在已改名为乌溪江化工学院做物理老师。留校老师在1962年5月再次被调整安排,插班读学校本科的有机合成专业,直到1964 年7 月毕业(学校名称改为浙江化工学院)。那时在良好的科学氛围和环境下全国第一次公开招考研究生(招收约4000 名)。基于对自己良好的物理和化学化工基础的自信,毅然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陈家镛先生的研究生。没有想到的是居然被录取了。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设在中关村中科院计算数学所大楼。就读研究生来自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集中学习一年英语和哲学。很可惜,因接着的各种社会运动打断了研究生攻读。但已打下了做科研工作的良好基础。
1970年到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学习做制氢工、空分工、烧煤气和烧暖气。在彭少逸先生指导下开始做催化研究的准备工作,包括学习基础知识、阅读文献和自制催化剂表征和评价设备。1984—1985年国家公派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访问学者。1988年被聘任为研究员后,1989年所里就让作者开始负责筹备和建设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开放研究室主任,1996 通过国家正式验收。期间的1991年获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7年8 月以“人才引进”调浙江省杭州大学工作,1998 年9 月四校合并,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 年11月—2003 年11 月应台湾大学邀请,赴台大化学系进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合作研究。2004年2月被上海师范大学聘任为特聘教授,直至2010年2月。
不难看出,作者是在新中国的红旗下逐步成长为一名催化化工工作者的。在作者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提及的是导师陈家镛院士以及彭少逸院士的长期训导和培养。陈先生多次教导要做一个正直的人,首先爱国,有一颗忠于祖国报效国家的心,要诚信诚实,有报恩的心;而要做一名科学家第一是要勤奋学习知识打好基础,要有远大目标但要从有限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而彭先生直言,希望作者能够在化学和化工的交叉领域中做工作。作者尽可能按这样的要求做。先辈们的教导和培养让我有了做催化梦的基础。
梦有大有小,大至国家的复兴,小至个人的某个理想,也即梦是要随人、随时间和随环境改变的。圆梦,不管是大梦还是小梦,其历程总是曲折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因为它是努力、奋斗、拼搏和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回忆和讲述圆梦经历是有意思和有趣的,也不失为纪念建国庆典的一种题材。下文讲述作者做的催化梦和圆梦经历。
二、第一个追求目标:催化反应瞬态动力学
催化本质上是动态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有两个主要目的:建立用于催化反应器设计的可靠动力学方程和阐明催化反应机理。催化反应的进行必定包含有传递过程,也即催化过程涉及催化表面反应和传递多个步骤。常用的稳态动力学方法不可能分离研究催化过程各个步骤,进行非稳态实验测量成为催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
文章来源:《舰船科学技术》 网址: http://www.jckxjszz.cn/qikandaodu/2021/0423/1430.html
上一篇:加强研发提高超临界萃取技术应用效果
下一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舰船科学技术投稿 | 舰船科学技术编辑部| 舰船科学技术版面费 | 舰船科学技术论文发表 | 舰船科学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舰船科学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