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肆虐到现在,一群医学专家不忘初心,载誉而行,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科学视角,寻找病毒的“原罪”,成为人民心目中的“逆行英雄”;同时还有更多的细胞专家、生物专家、IT专家、甚至城市规划专家……他们立足本职,闻令而行,依靠扎实的工作积累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抗击病毒的蔓延,默默无闻,也默默无名,但他们在这场战役中冲锋陷阵,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科技工作者。
在当下的中国,以相应的科技工作为职业,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的群体,有9100万人,规模居于世界首位。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平安福祉。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对于所有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自古沙场盼良将,今朝中国看担当。
广西防痨协会会员单位组织的抗疫防控队奔赴湖北疫情第一线
钟南山说,他没有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新冠病毒会传播这么快。
从发现到超过当年SARS的确诊人数,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1月21日,科技部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
成立了以钟南山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
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动物模型建立、感染与致病机理、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基因组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抗体研发、快速疫苗研发、中医药防治等等,都需要进行快速部署。
国家层面的应急科技攻关即时启动,1月22日,首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的经费拨付到位。
这一刻,真的时间就是生命。
被很多人忽视的是,在钟南山院士深入武汉研判疫情之前,揭示病毒真相的也是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徐建国。
作为科技工作者中的一员,最先闻讯而动的,基本都是这个群体中的菁英,他们是这个国家科技力量的柱石。对于他们而言,任务艰巨,使命单纯。
2019年12月31日凌晨,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聚集病例,中国疾控中心在接到标本3个小时后获得了实时荧光定量检测阳性的检测结果;1月4日成功研制出灵敏度显著高于其前期釆用试剂的高特异性PCR检测试剂。
1月6日,中国疾控中心从临床样本中病毒分离成功。
徐建国在1月9日以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宣布了不明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1月12日,科研人员从环境样本中成功分离病毒;1月24日,全球首发了第一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信息。
这支被标记为武汉株01的病毒,即便在1月6日被成功分离。虽然在确认病原体的工作中科技工作者的速度惊人,但是公布的病毒基因序列信息仍然较为有限,对于揭示病毒爆发的早期轨迹、分析病毒在人群中的进化趋势,是远远不够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科学更是如此,冷冰冰容不下半点虚假与马虎。
1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领衔的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分离到8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浙江省疾控中心课题组成功分离到2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
专家称本次分离所得的毒株滴度比较高,可为即将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抗病毒药物的筛选以及快速检测试剂的研发提供帮助。
那一天,是大年三十。这应该是过去一年里最令人振奋的科技消息之一。
即便对于科学大咖们来说,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和判别,也是个异常艰难的过程。
除了过硬的技术和经验,如何认清和人类一样不断成长的细菌,还有一个要素:时间!
浙江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所所长张严峻介绍说,从病人痰液标本里处理病毒毒株后,接种到相应的细胞里,然后让这个病毒在细胞里生长;再然后,对培养物进行鉴定,如果病毒已经在细胞里增殖,说明病毒培养分离成功。
从病人中发现病原的核酸、基因组和抗体证据,短期内可以完成。病原的分离和致病性鉴定等科学研究,则需要数周时间。针对一种新发病原体的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发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来完成。
实验室里病毒培殖的过程,一分钟都不能少。这就是科学,它不会因为人们的心急如焚而加快分裂的节奏,也不会因为科研人员废寝忘食而改变生长的规律。
文章来源:《舰船科学技术》 网址: http://www.jckxjszz.cn/qikandaodu/2021/0427/1479.html
上一篇:新的对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专题展线下展览
下一篇:分析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舰船科学技术投稿 | 舰船科学技术编辑部| 舰船科学技术版面费 | 舰船科学技术论文发表 | 舰船科学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舰船科学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