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多元的交通方式、便捷的购票流程以及越来越快的速度使得现代人的出行变得容易。迈入新世纪,人们关于交通工具的记忆不再是牛马拉着的硬板床、拥挤而混乱的火车车厢,它变成了购票软件上的飞机票,变成了每日早晚的地铁,变成了路边停放的共享单车.......
中国的交通变迁,很难用一个词语、一句话来概括,就让我们跟随记忆,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们,关于交通的记忆。
60后:快乐的牛拉车与满城的黄色面的
提到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交通工具,家在辽宁抚顺的张捷(化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牛拉车。“那时候村里没有公路,最宽的路就是村民集体修的用来送粪的牛车路,更没见过汽车,村里送粪用的牛拉车是我见过的第一辆车。那可是我们小男孩眼中的宝贝。”说起关于牛拉车的记忆,张捷眼中还有着儿时的兴奋。
张捷生于1963年,在他的印象里,牛拉车是那时候最神气的交通工具。为了抢着坐送粪回来的空车,村里的十几个小男孩每天都会提前跑到村口等,一见到赶着牛车的叔叔出现,就立马冲过去围着他屁股转。可一个小小的牛车坐不下那么多孩子,于是大家就商量着顺序,分班轮流坐。有时候孩子们还会比摔跤或者侧滚翻,谁做的多,就能多搭一次牛车。对于那时的张捷而言,坐上牛车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空车回来时是下坡路,车跑的也快一些,路面高低不平,车子上下颠簸,心里又觉得刺激,又怕车翻了。孩子们被吓得哇哇叫,可就是不愿下车。
再后来,为了方便劳作,张捷的家里也有了牛车。秋收时节,张捷最爱跟着母亲去地里割麦子。割一段路,母亲就会找几根有韧性的麦秸将割好的麦子捆起来,放在牛车上,把沉甸甸的麦子运回去。牛车拉着张捷越过一望无际的麦浪回到家里,也拉着张捷走完童年、走出农村。
牛拉车是那时候最神气的交通工具。
上世纪80年代,被戏称为“黄虫”的大发汽车开启了中国出租车平民化的历史。
1993年,因工作调动,张捷从辽宁来到了北京。首都带给这个年轻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路边停着的一排排黄色面包车。这种黄色面包车的兴起于天津,上世纪80年代,被戏称为“黄虫”的大发汽车开启了中国出租车平民化的历史。那时,乘坐出租车对于老百姓来说依然是较为奢侈的选择。一直到1992年,北京提出“一招手能停5辆出租车”的目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想要快速发展亲民的出租车,天津汽车和日本大发共同生产的微型面包车,成为了最合适的选择。随后,北京满城尽是载客的“黄面的”,成为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大方便了普通老百姓的出行。
“我记得刚来大城市的时候,特别爱坐这种面包车,去哪儿都是十块钱。虽然颠簸,但是又大又宽敞,过年回家的时候,我们几个老乡拼一辆车去火车站,年货都能装得下。”张捷回忆说。黄色面包车的实用性,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面的”浪潮。然而,不过,品质不高的大发面包车,也给城市带来了较严重的尾气污染。
1998年以后,北京市政府大规模的清除“面的”,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全面更新。在天津等城市,也对“面的”进行了清理。被正规出租车公司替换下来的天津大发车,流落到了各个地方,鲜少出现在路上。
如今,马上快六十岁的张捷已经退休在家,他经常带着刚上小学的孙女圆圆去附近的公园玩。“时间过的真快啊,我这个小孙女,昨天还缠着她妈妈,要买那个什么.......哦!平衡车!说附近的小朋友都有了,现在的小孩子啊,可比我们那时候见多识广了.......”张捷坐在长椅上,看着远处蹦蹦跳跳的圆圆说。
70后:绿皮火车的时代记忆
13.4元一张的绿皮火车票,13个小时的时间,是1989年贾松从山东烟台来到北京打工路上的所有花销。“小时候我就爱顺着家旁边的铁轨走,想着如果一直这么走下去,到达的地方会是什么样子呢。高中毕业,我就带了二百块钱,买了张站票,坐着火车去北京寻机会,就想看看,大城市是什么样的。”贾松回忆说。
如果要选出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交通工具,绿皮火车应该是70后心中的不二之选。绿皮火车,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运营的火车,因外表为橄榄绿色,故被称为绿皮火车。由于行驶速度慢,没有配备空调,绿皮火车的票价极其便宜。绿皮火车曾是中国铁路客运的主力,深绿色的车身,低廉的票价,拥挤的车厢,缓缓后移的风景,成为了很多七零后的青春记忆。绿皮火车的窗户是可以开启的,每当列车停靠在站台边,从车厢一伸手,就可以买到外面小贩卖的当地特产。拥挤、嘈杂、鱼龙混杂是很多人对绿皮火车的印象。在列车的慢行中,许多乘客会带些打发时间的东西,像书、扑克牌和各种各样的零食。在充满市井气的车厢内,人们可以和邻座的旅客天南海北的聊几句,甚至在旅途中还能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文章来源:《舰船科学技术》 网址: http://www.jckxjszz.cn/qikandaodu/2021/0613/1840.html
上一篇:高校交叉科学的发展
下一篇:现代化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及精密加工技术分析
舰船科学技术投稿 | 舰船科学技术编辑部| 舰船科学技术版面费 | 舰船科学技术论文发表 | 舰船科学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舰船科学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