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这场决定中日国运的战争中,北洋水师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清廷骄傲成了日军舰队。
一场无差别的羞辱和抹黑在后世不断深化,什么炮筒上晾衣服啊,官兵双枪林立一手火枪一首烟枪啊,如此段子可谓层出不穷。
(经远舰)
段子迭起,让无数人都忘了,这群人曾经用生命捍卫国家安全。
在他们奋战时,后面却有无数人在拖后腿。
时隔124年后的2018年,大连湾黄海海战旧址附近,一艘沉没战舰浮出水面,那就是甲午战争清军主力舰之一的:经远号。
战舰上的弹痕累累,仿佛在诉说着战场上的呐喊和战争的惨烈。
这是一艘在日舰围攻之下,坚持到最后几乎弹尽粮绝才沉没的战舰。战斗之悲壮,可想而知,就连出水的战舰上都有当时战场中遗留的步枪子弹。
(出水的弹壳)
不熟悉战争的可能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海战中炮战当为第一选项。当士兵掏出步枪对射时,就是他们准备壮烈的时候,这壮烈不是自杀而是近身绞肉战。当时经远号必定是悍不畏死,迎头撞上日军。和日舰相距非常近,最后准备用古老的登舰战和日军决一死战。
无数掏出步枪和日军对射的军人背后,是一场不对等战争的体现。
如果弹药充足,如果舰炮合适,何至于此?
战争打成这样到底是谁的错?
战败后,无数人都将这大大的锅甩给了避战保舰的李鸿章。
李鸿章确有不堪之处,可是看到自己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他开心吗?
看着国之重器成了水下亡魂他甘心吗?
他即不开心,也不甘心,但却没办法,因为有无数人拖他的后腿,这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南派清流领袖翁同龢,还有那身后无时无刻不在的影子。
翁同龢熟悉历史的都耳熟能详,是光绪老师,号称最后的帝王师。只是这帝王师,心中却少有帝王而只有利益。
(翁同龢像)
他和李鸿章的仇恨很深,从家仇最后延伸到政治上,进而动摇了国本。
剿灭太平天国时,翁同龢大哥翁同书任职安徽巡抚,也算地方大员,但是这人能力不咋地,庸官一个。太平天国起义一起,就慌了神,决策失误无数,最后兵临城下居然弃城逃走,临阵脱逃算大罪吧?
李鸿章师傅曾国藩看不下去了,就此参了翁同书一本。
而这份文采飞扬的弹劾奏疏,就出自时任湘军幕僚的李鸿章之手。
这份义正言辞的奏疏,上到京城后,引发巨大反响,也让倒霉的翁同书直接被判斩监候。意思就是死刑,秋后处决!
(李鸿章)
消息传到翁家,直接将翁同龢爹翁心存给气死了。
这翁心存地位也不简单,是同治皇帝老师,身为弟子却气死老师,同治帝虽小,可慈禧太后不小啊,觉得事情干的有点过,于是就将翁同书改判充军,免过一死。
但古代士子讲究“士可杀不可辱”。
充军相当于羞辱,更何况充军之后的翁同书最后也在前线横死。这就让翁家人深恨起了奏疏始作俑者曾国藩,顺带着翁同龢和李鸿章也结了仇。
话说这事算曾国藩主使的,李鸿章顶多写了篇文章。
翁同龢怪李鸿章是啥意思,估计那时曾国藩势大,翁同龢不敢得罪,只能捏软柿子。
随后岁月,李鸿章仕途在曾国藩提携下, 一路飞黄腾达,看着仇人春风得意,翁同龢当然更不爽啊。在追求进步这一途上翁同龢也不遑多让,最后成了帝师和户部主管。
(这两人矛盾不断)
一个是中堂兼北洋大臣,一个是帝师大学时兼户部尚书。
这两人就此成了针尖对麦芒的存在。
翁同龢说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说翁同龢“司农常熟世间芜”。
这段互相讥讽也成清末绝对之一,但即便如此,其实有一说一,他们两人虽然水火不容,却没到撕破脸境界。
引爆他们最后矛盾的,是清末的派系斗争。主导派系斗争不是翁同龢而是慈禧太后。
上一篇:史上最惨航母,千吨战舰刺穿2万吨航母,73名海
下一篇:中国20亿买下废旧战舰,被西方嘲笑,20年后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