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科考船的空调和通风系统怎么改进,是当下和未来的船舶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10月20日,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研究员、船型设计技术首席专家吴刚在第二届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上说。多位与会专家围绕科学考察船设计、使用、监造等方面,共谋海洋科考船未来发展。
与会专家饶有兴致观看我国海洋科考船模型
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长卢霖介绍,诞生于1950年的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舰船及海洋工程总体设计研发机构,被誉为中国舰船设计的“摇篮”。近几年,第七〇八研究所在海洋科考船研发设计领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包括全球首艘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海洋地质八号”、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东方红3”号、我国首艘专业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我国首艘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实验6”号、我国在建吨位最大的综合科考船“中山大学”号等相继问世,这些科考利器均将助力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蓬勃发展。
今年7月,“雪龙2”号继顺利完成南极首航后,首次承担北极科学考察任务。“这艘极地科考船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采用国际先进的双向破冰船型设计,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科考系统负责人王硕仁介绍。
“‘科学'号实现了首次在南海进行地球物理大断面调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项目总工程师于建军在现场连线中说。目前,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探测存在三大国际难题。第一,在同一平台上,不同学科、多种装备如何协同作业,实现操控一体化、装备智能化、功能模块化、系统信息化。第二,如何以最小的吨位满足最大的空间和探测需求,并能发挥最大效能,最大限度降低噪声与水体气泡对声学设备的干扰。第三,“把实验室搬到海底”,对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进行原位探测、取样、实验和现场长期综合观测。“科学”号首次研发和应用了防气泡球鼻艏、升降鳍板等技术,有效解决了船舶震动噪声和气泡对声学探测设备干扰、影响探测精度的国际难题。“科学”号实现了科考船与探测设备一体化,使得不同学科、不同探测设备能够进行数据实时传输和信息共享。即使与国外先进科考船相比,“科学”号能耗节约了30%,续航力超过50%,实验室和甲板作业面积提升了30%。
未来的科学考察船会是怎样的?吴刚认为,首先是根据船东需求打造不同系列标准船型。其次,船舶技术智能化或无人化,同时为无人科考装备提供支撑平台。第三,设计理念将从单船建设转向体系建设。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文中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来源:作者:黄海华
文章来源:《舰船科学技术》 网址: http://www.jckxjszz.cn/zonghexinwen/2021/1003/2046.html
舰船科学技术投稿 | 舰船科学技术编辑部| 舰船科学技术版面费 | 舰船科学技术论文发表 | 舰船科学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舰船科学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